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☆30.第三十章生活模式

關燈
第三十章 生活模式

如廁,是房東經營一畝三分地的另一收益,房客多有貢獻。一糞一水積攢起來,一並入廁。隔上數日半月,每至清晨,挑糞清掏茅廁的農人走進院落,清掏後,把茅廁打掃的幹幹凈凈,又將該付的錢如數壓在房東的窗臺下,也不打招呼就走了。一擔少則五分,多則一毛,視茅廁的清掏質量而酌定。

如果多留那麽幾家房客,房東一家每月的菜錢就解決了。城裏人過日子持的也是精打細算,少有鋪排顯擺,即便是有錢的人家也是如此。

城裏四合院的茅房是很幹凈的。識字人寫文章,去解手稱謂如廁。《說文解字》的解讀,“廁,清也。”城裏的廁一般比較講究,棚頂,筒瓦,開一天窗,有太陽的時候,總能照射進一束光。糞池為長方形,磚碹,坑呈長條狀,比起農村的如廁露天,一個大缸要安全幹凈的多了。在城裏,很少聽說有人一不小心掉進池裏淹死的。據《左傳》記載,春秋時的晉國君主晉景公就是如廁墜入一個大糞缸而死的。那麽大的人了,真笨,解個大手,就把命解沒了。還是現在大城市的人聰明,安個水沖式如廁,安全又潔凈,蹲到天亮,也是死不了人的。

茅廁的糞多有買賣,一轉手,和有需求的莊戶人約定,一車幾個錢,送至地頭,錢也就掙了。

四合院秉承的守約,不外乎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守住了這些,也就守住了人倫道德的底線。那些塗脂抹粉、穿著大紅大綠妖艷和靠女人吃軟飯出入進去的房客,房東是萬萬不敢收留的,哪怕租金摞的再厚。如是默認,院落就敗了。

也許,正是四合院這一私有生活模式的千年不變,形成了城市民俗文化最基本的精髓,支撐著一個民族走過一年又一年。

陳家儀起來,梳洗完畢,她沒有急著趕到母親的屋內請安,而是徑直去了西院的茅廁。女人的那個來了。她的料理一下。之後,還得用水,這些都是做女人的功課。做女人天生就有這個麻煩,陳家儀也不例外。陳家儀不僅得面對自己,還得面對別人——相識或不相識的鄰家女孩。

做先生,除了治病救人,社會責任也得擔當。對生理衛生的傳授,將正確的方法施教,有時還的解疑、示範。女孩從初潮始,有了經期,生理和心理發生著變化,這種變化,做孩子的母親很難如數家珍一一告知,大多羞於啟齒,發生意外實屬再所難免的事情。找陳先生給說說,既順其自然,又踏實明白,少些遮遮掩掩的尷尬。為此,陳家儀很有些感觸。

開辦的女子生理班讓許多女性減少了麻煩,這一點,她非常感謝女師學校給予的支持。

最初這類事,都是女孩有了問題才來找的。包括找了婆家因問題的發生都是對生理知識的缺乏和房事的不註意。找的人多了,陳家儀一琢磨,現在這個社會提倡文明;從民初的剪辮、放腳到女子就讀、擇業,文明之事漸濃。何不開個講習班,面授的人也多,於是,找縣黨部的婦女委員一說,一拍即合,她們也想做些這方面的事情。

畢竟是民國已久,又有新文化運動餘韻的推波助瀾,婦女和兒童的問題已愈來愈得到社會的關註。又和女師談了。學校很爽快,給了一間向陽的教室,每次開課前,提前打個招呼就行。如今,幾年下來,己開辦了十幾期講座,效果不錯。

後來,授課的內容又擴大了,包括女性的解放。這個面比較寬,不僅涉及到家庭倫理學,禮儀、家政、也解讀些社會問題等,當然這些課程主要由別人來主講,陳家儀只講生理課。想想,做這些事,雖辛苦些,卻挺值得。為社會做一些事情,人活得蠻充實,同時也是對社會認知和自我精神啟蒙的一次完成。

走了十幾天,城裏的變化太大了。政府都在忙著抗戰防空,民眾想著避難逃生,少了原有的平靜。時局多變,不知能否再開課。

自打開了班,少不了拋頭露面,應酬也多了,有時難免會生出些不如意的傳聞。以前,陳家儀聽了,也就一笑而過,並不往心裏去。

男人活躍於社會,一不小心,常會流於世故,有時也會染指小巷韻事或卷入塵世的一夜風流,這是男人的本能或沈倫。更確切地說,這是傳統文化沿襲的詬病,少有人能免俗。而女人一旦走進社會,更多的是容易滋生出一些世俗人茶餘飯後的猜想。而這種無意識的話聊又總是和傳聞的官員相提並論,一旦成立,就不是自己能夠說清楚的了。

陳家儀的傳聞是從陳安甫的故去風生水起的,而這些傳聞又都因了和女人的風韻有關。

一個女人長得奇醜,連狗見了都得吠上幾聲,她的議論多半是貶義或遺憾的。這樣的女人通常生活在社會的底層,少些人的尊嚴,最多也就是一家奴的地位。既便是心地善良也很少為人看好,活著就是被人鄙夷或拿來開心的。如果一位才貌雙全的闊少娶了一位如此醜陋的女人做太太,歷史的經典必留一章。原始的醜陋也許會隨著時間或名份慢慢漂白。這是偶然,雖有,但鮮為人知。

陳家儀的容貌有著一方的“國色天香”,其氣質似天然雕飾,雖近中年,風韻猶存,依然可尋歷史沈魚落雁或閉月羞花般之美色。何況,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是滋養出美女和名人的地方,史志多有記載。陳家儀的幸運不過是因一個朝代的終結,被亂世留在紅墻宮外的美麗佳人。生活的常態如日子一天天地翻過。

陳家儀的出眾,自然會引得一些官員和商家借故陳安甫的喪事一表虛意,名為祭奠,實則一飽眼福。略有心機的人稍加留意,一多嘴,風和雨就洋洋灑灑地滿街跑了。

曾文賢在陳家的幫同料理,讓傳聞的真實溜得更遠。邀的曾文賢是出自陳家的約請,辦這樣的事,得有個明白人才是。這也緣於兩家的走近,又是世交,另一面曾文賢又精於此道。有曾文賢在,陳家滿有面子。請得動曾文賢的人,在縣城唯有陳家,但傳聞卻把這些省略了。

以後的傳聞時起時落。街頭的話語,本無惡意,說透是開心,不說透也是開心,民間的善意基本如是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